2025年07月21日/ 浏览 8
(患者咨询场景切入)
“大夫,我这两年越来越力不从心,网上查资料说是肾虚,可有人讲要补阴虚,有人说该壮阳虚,我到底该信哪个?”作为从业20年的中医男科医师,这类问题几乎每天都会遇到。要解开这个结,我们先要理解中医辨证的核心逻辑。
(插入对比表格)
| 辨证要点 | 阴虚证 | 阳虚证 |
|———-|——–|——–|
| 寒热表现 | 怕热 | 怕冷 |
| 分泌物 | 精液粘稠量少 | 清稀量多 |
| 发病趋势 | 中青年多见 | 中老年为主 |
(真实医案)
曾遇一位误判体质的患者,自购鹿茸补阳半年反而出现口腔溃疡、便秘等”上火”症状,经调整滋阴降火方案后显著改善。
(重点提醒)
盲目服用壮阳药可能加重阴虚火旺,曾有患者因滥用补肾保健品导致鼻衄住院。
中医讲究”察色按脉,先别阴阳”,不举的调理就像调节天平,关键要找准失衡的支点。建议出现症状时,先记录3日晨勃情况、舌苔照片等资料再就诊,可大大提高辨证准确率。记住:正确的诊断比昂贵的补品更重要。
(延伸思考)
随着现代生活节奏改变,单纯阴虚阳虚已越来越少,更多是复合型体质,这也体现了中医”三因制宜”(因人、因时、因地)的治疗智慧。